為何中國有機農業發展緩慢?
政策導向
幾乎國內所有的生態有機農業從業者都在抱怨政策不給力。的確,過去的幾十年的中國農業發展可以稱之為數量農業導向,在物資貧乏的年代,首先考慮的不是產品品質,而是能否有足夠的食物生產供應。在這樣的知道思想下,權利發展數量農業恐怕是改革開放初期的首選擇。
到了21世紀,我國的常規農業生產在石油化學農業體系的支撐下,終于進入了數量全面過剩的時代,在解決了全民溫飽問題后,在十八大提出的生態中國和綠色中國的主題下,注重品質、注重環境生態成為常規農業提質升級的必然選擇,中央提出的供給側改革也給了農業改革充足的動力,相信在今后的農業生產中,品質將成為重點。
政策導向只是外部環境,把發展緩慢的原因歸結到政策不給力只能算一種托詞,中國生態有機農業的發展必須依賴于自身的進步。
路線問題
近年來,國內生態有機農業的開始呈現加快發展的態勢,已經進入的企業、個人無疑是選擇了正確的方向,但是過往的經歷還是讓絕大多數的生態有機農場感覺仍處于漫漫長夜之中,許多人等不到黎明的到來就悲壯地倒下了。方向正確,路線就成了決定成敗的唯一要素。
1 復古自然主義
崇尚全自然主義,從古代農耕技術中尋找解決現代問題的辦法,以自然的名義拒絕使用現代科學技術,儼然成為一種時尚。這些流派注重自然和環境,忽略或忽視生產力的提高,更有甚者在生產中引入玄學。低產出、高成本、靠天吃飯成了這些農場的標簽。
這類農場作為一種社會行為無可厚非,也是部分人群選擇的心靈歸所,但是對于中國生態有機農業的發展而言,能夠起到的作用不過是精神引領,以普及化生產為目的,從源頭大規模生產安全的農產品,恢復生態環境、提高產業投入產出水平的行業,低生產力的復古自然主義無法擔當大任。
其實,即使在復古自然農法的農場里,只要認真了解中國古代農耕技術,例如“糞田法”、“輪作法”、“趨避法”等等,再結合現代的手段和工具可以做得很好,不會使很多新農人作者低水平的重復試驗,或者讓外國的農民跑到創始堆肥法的地盤教授新農人如何堆肥。
2 一招平天下
生物菌肥、酵素、生物農藥等等單一產品或技術,在國內生態有機農業的圈子里普遍流行,這些技術產品對于一些缺乏技術的農場頗有吸引力。
不可否認這類技術產品的科技含量和一定的效能,但對于農業生產復雜的多變量因素,“一招足以平天下”似乎很難實現。農作物生產遇到的情況和問題千差萬別,即使能有效地解決其中的一個或幾個問題,也無法保證全面提高產量和品質。
3 打補丁
在多年來化學農業為主的教育科研和推廣體制下,發展有機農業很難擺脫慣性思維的引導,提出各種有機農業解決方案仍以常規農業原有框架體系為藍本。
從模式的角度看,國內大多數生態有機農業的生產模式基本上屬于化學農業模式的改良版,僅僅是把原來模式中的投入物由化學物質改為環境友好的生物物質,其核心就是“換”和“打補丁”。
依托化學技術和產品的常規農業已經形成了一整套的、較高生產力的產業模式,其效率和效果與其關聯的技術和投入物效能密切相關,在替代技術和產品效能不能達到同等水平的情況下,必然出現生產成本高、效率低的局面。
4 講情懷
近幾年,隨著新農人的涌入,生態有機農場雖遍地開花,但結下良好果實的不多。很多新農人受制于成本過高、市場接受度過低的現實,出現了很多用情懷推銷產品的現象,甚至將情懷作為唯一的銷售手段。
新農人投身于有益于環境和食品安全的生態有機農業,其志可嘉,但是激情和熱情不能代替科學,那些情懷故事不能成為消費者為落后的生產力買單的理由。
中國有機農業的短板
1 土壤
我們開始重視土壤的生態改良和利用,但是在理念上仍未脫出傳統常規農業的窠臼。絕大多數的有機農業生產者只知肥力而不知地力(指土壤持續產生礦質養分和其它養分的能力)。
過去,限于對科學的認識,不可能了解地力的本質,更多的是表現了古人對現象和結果的觀察和總結。有些農場模仿式沿襲了古代的做法,比較極端的甚至不耕作、不施肥,順天自然。
自然生態系統是典型的低生產力模型,古代的土壤培肥方法有著科學的局限性,只有科學地培養地力才是解放土壤生產力的有效方法。
2 肥料
從可持續的土壤地力角度看,使用腐熟的有機肥至少是舍本逐末,但是目前的有機農業施用腐熟的有機肥幾乎是唯一的選擇,目標是直接為作物提供有機養分,不但施用的成本遠高于化肥,而且對于增強土壤微生物的繁殖能力,提高地力的作用非常有限。
此外,無論是堆肥還是商品有機肥,如果其原料來源于常規的畜禽養殖,其抗生素和重金屬殘留仍然是個嚴重的問題。
最理想的肥料來源是生產體系的自循環,但是國內的生態有機農場的循環大多有名無實,根本原因是配套的循環技術落后,循環效能與生產實際需求嚴重脫節,難以實現高效率、低成本的循環。
3 病蟲害
有機行業內最普遍的做法是用生物農藥加物理方法替代化學農藥,雖然減少了環境損害,但其成本高、見效慢、效果差,綜合效能遠遠低于化學農藥,尋找更有效、更低成本的替代物和替代技術成為從業者追逐的目標。
但是,這種方式仍是以毒殺為目的,屬于后端治理的方法。百年來,農業的人蟲大戰從未停止,而人類也從未真正勝利過。
發展生物多樣性,利用自然界生物鏈關系平衡生態,實現對病蟲害的前端治理,是有機農業的最佳選擇。但是由于理論上的不確定性、實施生物多樣性是否能夠平衡生態與生產,以及大面積實施的真實效果,都是需要面對的問題。
根據以上種種,二十多年來中國有機農業相對較低的生產力水平,是這個行業裹足不前、發展緩慢的真正內因。